關注我們
學術橋-訂閱號
學術橋-小程序

破“唯論文”,但不是不要論文

2020-02-25 陳志文

破“SCI至上”目的是破除“唯SCI”、“唯論文”,而不是不看論文,不講SCI。

教育部、科技部近期發(fā)布的《關于規(guī)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破除“SCI至上”,審慎選用量化指標,不把SCI論文相關指標作為職稱評聘、學生評價的直接依據(jù)等。

這一意見一經(jīng)發(fā)布,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也引發(fā)一些爭議。對于《若干意見》,一些焦點問題可能還是需要澄清。

去SCI、不“唯SCI”,并非不看SCI,不看論文

若不“唯SCI”并不意味著不看論文,不看SCI,這個基本原則還是需要澄清的。破“SCI至上”目的是破除“唯SCI”、“唯論文”,而不是不看論文,不講SCI。

SCI有其局限性,比如其偏科嚴重,更適合基礎學科,對于其他學科很難全面反映,真實反映。同時,僅就論文評價,顯然過于單一,等等。

但SCI本身的價值也不宜全面否定,也是誰都否定不了的。SCI本來是一種論文搜集統(tǒng)計手段,尤其積極意義與價值,但這種價值被功利化追求異化了,因此,SCI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我們錯誤使用。仔細閱讀《若干意見》,文件也沒有直接否定其價值,只是強調(diào)不能唯,不能以此作為評價的核心尺子。換句話說,如何使用SCI,而不是“唯SCI”,這是我們需要明確或者吃透的一點。

不破不立,破的目的是盡快遏制不良影響

SCI本來只是一種論文搜集統(tǒng)計手段,但以SCI論英雄、說長短愈演愈烈,導致科研界出現(xiàn)了很多功利性做法,甚至是荒唐的做法?!氨热缬械膶W者靠熱點,拼湊、抄襲等,短短幾年發(fā)表數(shù)十篇甚至百余篇SCI論文,卻對解決實際問題沒有任何意義。”曾經(jīng)長期從事高??萍汲晒u價工作的李志民博士曾這樣評價“唯SCI”評價帶來的問題。一些學校,專家為了提高引用率與相關指數(shù),竟然明文要求相互引用。種種極端功利的做法,誤導科研工作,帶偏科研作風,對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人才的評價等都造成了嚴重影響。因此,破除SCI為代表的論文至上,變得緊迫,需要盡快遏制這一導向。這大約也是這個文件的核心,先要破!

要破,更要立,需要高校與科研機構(gòu)在實踐中給出答案

既要破,也要立。大家議論最多的,就是破了之后怎么辦?唯是錯誤的,大家都贊同,但破比較容易,到底應該怎么辦?也就是說怎么立?

先說一點,立,不是新立一個尺子、一個新的SCI,這就大錯特錯了。

在某種程度上說,《若干意見》只是給了一個精神,一個指導思想,給了一些原則性建議。如定性與定量結(jié)合,比如小同行評審等,都只是原則性建議與指導,具體該如何實施呢?這可能需要發(fā)揮一線高校與科研機構(gòu)的積極性,深刻學習領會文件精神的基礎上,根據(jù)新的指導思想,拿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貢獻自己的智慧,在評價評審的實踐中根據(jù)具體情況,因地制宜制定適合的方案、具體的藥方。因為即便是在同一個學校,不同院系與學科也會有不同的思路與做法,在探索實施過程中應該給與鼓勵與支持,并不斷在這些成功探索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不“唯SCI”的,新的科研與人才評價體系、方法。

無論如何評價,需要保障客觀公正,才能立得住

我們之所以會出現(xiàn)“唯論文”、“唯SCI”,其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可能還是公平公正的問題。因為人情社會與基本誠信的缺失,我們在各行各業(yè)(不只是教育行業(yè)、科研行業(yè))的評價中,更習慣于定量評價,數(shù)數(shù);對于學生考核、招生,是數(shù)分數(shù),對于教師招聘、評職稱,是數(shù)論文。我們需要深刻認識到出現(xiàn)“唯論文”、“唯SCI”背后深刻的社會文化原因,才能找到符合國情文化的解決辦法,解決大家的擔憂困惑,尤其是確保公平公正,如此才能真正去“SCI至上”,讓新政立得住,否則必然會帶來新的問題。

因此,我們要特別注意在一些定性評價、主觀評價、小同行評價時,盡可能采取各種措施保證公平公正。比如,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同行評議或者各種定性評價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公開評議專家身份與評審專家意見,這既是對被評價者的公平,也是對評審專家最大的約束,公眾與同行共同監(jiān)督;再比如,適當放大評審量,增加所謂“做工作”的難度,以最大可能降低各種灰色空間。

破除“SCI至上”理論上是正確的,但在實踐中是艱難的。相關領導人多次提出破除五唯的問題,建立新的符合中國國情文化的科研、人才評價體系任重道遠,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科研成果評價體系的改革就如同高考改革一樣,需要要更科學全面,但不能缺了公平公正。

【本文作者:中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學會人才分會秘書長陳志文】

特別聲明:本文轉(zhuǎn)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wǎng)站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zhuǎn)載,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掃碼關注學術橋
關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