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
首頁 > 熱點評說
關注我們
學術橋-訂閱號
學術橋-小程序
升等壓力過大,頂尖大學一副教授在實驗室上吊自殺
教授不是用來發(fā)頂尖期刊論文的機器,更不該因未達標而成為被凌虐的對象。

  臺灣大學植物所張姓副教授上周在實驗室內上吊自殺,消息直到日前才傳出,留下遺書表示主要是因為升等壓力大,雖然占據新聞版面不大,但卻在學界引發(fā)討論,生科學界并發(fā)文給臺大要求重視張姓老師自殺一事,「教授不是用來發(fā)頂尖期刊論文的機器,更不該因未達標而成為被凌虐的對象」,有的老師更直言,近年雖然教育界有關注到大學教授研究升等問題,而有「多元升等」的新路徑,但實際上研究仍然是主要成績,多元只是為派系開方便之門,一般老師很難受惠。

  臺大植物所桃李滿天下,目前臺灣省內生命科學界研究植物者,很多都是臺大植物所畢業(yè),張姓副教授的死雖然學校對外未多談,但仍引發(fā)學界的討論,深究其背后的原因。據張副教授的同學與學弟妹表示,張的個性比較內向,但做研究相當認真,升任副教授多年,一直沒有辦法升教授,近年論文發(fā)表又不順利,加上最近身體出狀況,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據悉,50歲的張姓副教授單身未婚,與家人同住,上周三之后就沒有回家,但家人以為是在實驗室里忙,一直到周六學生找他,才發(fā)現出了意外。而學校之前就獲悉這名老師有狀況,列為輔導對象,但仍未能避免憾事發(fā)生。

  省內學界多名老師表示,大學老師升等主要是以發(fā)表論文的多寡分數來評定,教學與服務都只是配角,近年有不同的聲音出現,認為論文只是鎖在高閣里,對社會根本沒有貢獻,而有必須調整的聲音出來,讓喜歡研究的老師繼續(xù)研究,但應同時重視教學、產學合作及大學社會責任等,因此才有多元升等的變通辦法,也就是不光以研究論文做為升等的主要依據。

  但是各校各系所仍有不同的做法,特別是像臺大等頂級高校對老師研究論文的要求仍然相當高,有老師透露,甚至多元升等成為派系運用的資源,例如學校里哪個大佬想要保送自己人升等,即使研究做的不好,也可以用多元升等為借口,讓自己人順利過關,「多元變成失去標準」。

  老師表示,過去有所謂的「6年條款」,很多學校會在老師的聘書內載明,助理教授如果6年內無法升等為副教授就必須離職,讓年輕老師壓力非常大,照理說老師如果拿到副教授,就等于教職有保障,但過去學校里有不少「萬年副教授」,不愿意做研究,也不想升教授,只想輕松過日,又讓許多學校訂有內規(guī),要求副教授也必須盡快升等為教授,如果長期未升等,就會在系所內被冷嘲熱諷、甚至是「集體霸凌」。

  南部教授發(fā)文給臺大要求重視此一問題,表示大學老師要同時做好研究、教學與社會服務等事,根本就是蠟燭兩頭燒,很多老師都學會要交際應酬,才能有好的研究資源,或是在大樹底下好乘涼,如果個性內向,不喜交際,要拿到資源就更困難,而教學的部分又因為有學生評鑒,必須討好學生,近年更因為「文憑無用論」盛行、加上少子化,學校欠缺研究生,老師甚至必須自己操作實驗,更讓老師忙上加忙,即使大學老師的職稱看起來光鮮亮麗,身上的壓力外人難以想像。

延伸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系。
掃碼關注學術橋
關注人才和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