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橋 >  學術評審 >  專家觀點

歐美高校博士論文盲審制度有何啟示

作者:郭英劍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24-06-25 關注學術橋

微信訂閱號

  在本專欄往期文章中,我提到了國外高校的博士論文審查情況。那么,歐美大學中是否也有博士論文的校外盲審機制?如果有,它們是怎么做的?如果沒有,原因何在?它們的經(jīng)驗,對于我們來說有何可借鑒的方面?

  美國高校:幾無校外盲審程序

  在美國大學,博士候選人進行最后的口頭答辯之前,既無須經(jīng)過類似于學術期刊文章的正式的同行評審,也無須像我國這樣專門邀請校外專家進行評審。換言之,美國絕大多數(shù)高校并無博士論文的校外盲審程序。那么,它們?nèi)绾伪U喜┦空撐牡膶W術質(zhì)量,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又如何處理?

  美國高校的博士論文主要由論文委員會進行審查和評估。該論文委員會成立及其審查與評估的基本流程如下——

  委員會成立。博士生的課程初期,學生會選擇一個論文委員會,該委員會通常由其導師和幾位教師(一般最少2位,通常來自本系,但有時也包括其他院系成員或外校專家)組成。

  論文開題答辯。在開始完整的論文答辯前,學生通常須提交開題報告,并針對其研究計劃進行答辯。論文委員會將對此進行審查和批準。

  持續(xù)過程指導。在論文的研究和寫作過程中,學生與其導師和委員會成員密切合作。針對博士論文,他們會提供反饋意見,提出修改建議,確保學生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提交答辯終稿。學生完成論文后,將終稿提交給委員會審核。學生進行答辯的前提是,該論文必須符合委員會的標準。

  由此可見,論文的寫作過程由論文委員會所組成的專家組負責,而非導師一人負責,盡管導師付出更多在情理之中。

  進入答辯之后的環(huán)節(jié)與國內(nèi)無異。論文委員會一旦通過了論文,并認為一切準備就緒,便會讓博士候選人進入答辯環(huán)節(jié)。答辯期間,學生介紹自己的研究,并回答委員會成員提問。答辯通常對其他教師開放,有時也對學生開放并允許其提問。答辯結束后,論文委員會討論學生的表現(xiàn)和論文質(zhì)量,并決定是否通過其答辯、是否需要修改,或者在極少數(shù)情況下對學生的答辯不予通過。

  以上為論文的審核程序。據(jù)我所知,包括哈佛大學在內(nèi)的一些美國頂尖高校都很看重論文委員會之于論文的意見,反而并不看重答辯過程。

  在一些頂尖高校,畢業(yè)生只需要提交論文委員會認可的博士論文全文,甚至無須進行答辯,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

  即便有答辯,也往往是一次學術交流的過程,甚至是即將誕生一位博士的慶賀時間。至少我所見的美國人文學科的博士論文答辯,學術探討是目的,輕松、愉快是基調(diào),慶祝、道賀是結果。

  美高校不重視校外盲審的原因

  那么,美國高校是否有聘請校外專家對論文進行評審的“例外”呢?答案是肯定的。

  有些大學也有可能會讓外聘的評閱人(不屬于論文委員會)對學位論文進行評估。這些人通常是博士論文領域的專家,他們會提出審查意見,但這既與學術出版界的同行評審不同,不會產(chǎn)生否定性結論,進而導致論著不能發(fā)表或出版,也不像我們的盲審結果那樣起決定性作用。

  如果一所大學使用了校外評審人,其反饋意見可能會產(chǎn)生影響——他們可能會提出修改意見,甚至建議論文暫緩答辯,但最終決定權在論文委員會手中。

  美高校之所以沒有正式的同行評審,或者嚴格地說,并不重視校外評審的原因,在我看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論文委員會就是專業(yè)監(jiān)督。該委員會由相關專家組成,他們可以針對學生的具體研究領域提出詳細、專業(yè)的反饋意見。

  其次,重視過程指導。無論是導師還是論文委員會成員,他們的持續(xù)指導就是要確保博士生的研究工作走上“正軌”,從而減少研究結束時出現(xiàn)重大問題的可能。

  最后,注重效率。類似期刊論文的同行評審一般耗時較長。在大學,特別是在博士生畢業(yè)季,將論文交給同樣極為忙碌的專家,且要等待其評語,要想在短時間內(nèi)完成并不切合實際。

  總之,美國高校中,論文委員會擁有對一篇博士論文的最終決定權。該委員會的持續(xù)參與以及開題答辯、預答辯或答辯等提供反饋和修改意見的結構化流程,可以確保學位論文的質(zhì)量。

  歐洲高校的基本程序

  歐洲大學的博士論文通常采用與美國大學相似的審查流程,但也有不同。而且,歐洲的不同國家之間,甚至同一國家的不同院校之間,其程序也不同。

  與美國相比,歐洲博士論文審查程序的共同點在于,歐洲的博士生通常也有一個論文委員會,包括一名主要導師(指導老師)和其他教師。學生與導師和委員會成員密切合作,后者會不斷提供反饋意見,確保研究工作按計劃進行。

  此外,在開題階段,許多歐洲項目要求學生在論文研究之前提交一份研究計劃書。該計劃書必須獲得論文委員會的批準。

  與美國相比,歐洲制度的差異性則體現(xiàn)在歐洲高校較多地依賴校外評審。

  比如在英國,博士論文通常由該領域的專家(不隸屬于學生所在的大學)承擔外審任務。這些外審人員在評估學位論文的質(zhì)量和嚴謹性方面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德國,學位論文由內(nèi)外部評審專家共同評估。學生必須通過口試或答辯。在法國,博士生在口頭答辯前,必須由至少兩名外部評審專家對其論文進行評審。這些評閱人提供的書面報告會在答辯時宣讀,并成為是否授予學位的依據(jù)之一。

  那么,造成上述差異的原因何在?

  首先是歷史和文化因素。在歐洲各國,其博士學位授予程序的差異受到各自歷史、學術傳統(tǒng),以及各國特有文化因素的影響。

  其次是監(jiān)管框架不同。歐洲大學通常根據(jù)各國的國家教育法律和法規(guī)運作,這些法律和法規(guī)對博士學位的評估和答辯提出了具體要求。

  最后是高等教育體系的多樣性。歐洲的高等教育體系多種多樣,反映了歐洲大陸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實踐。

  總的來看,雖然歐洲和美國大學的博士生論文審查程序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歐洲普遍采用外部評審制度,博士論文需通過外部專家評審,確保其學術質(zhì)量和公正性,而美國則更多依賴內(nèi)部評審,由指導教授和校內(nèi)委員會評審論文。

  歐美高校的博士生申訴機制

  在歐美高校,如果博士論文盲審被否定,學生通常都有申訴的機會。具體的程序和機會因?qū)W校和國家而異,但一般包括以下兩個步驟。

  一是內(nèi)部申訴。學生可以向系主任或研究生院提出申訴,請求重新評審或外部評審。學校通常會有一套正式的申訴流程,學生需要提供詳細的申訴理由和相關證據(jù)。

  二是外部評審。在某些情況下,學生可以請求由外部專家重新評審論文,以確保評審過程的公平和公正。

  在英國,學生可以通過大學的正式申訴程序請求重新評審,特別是在認為評審過程存在不公或錯誤的情況下。具體程序通常包括提交書面申訴、參加聽證會等。美國不同大學的申訴程序各有不同,但一般會向研究生院提出正式申訴,并可能需要通過學術委員會的評審。

  在歐美,這類案例大都不會公開,因此人們很難獲知其中的具體做法。但在一些知名大學,學生因評審過程中的程序性錯誤或評審意見不一致而申訴,并最終獲得重新評審或通過的情況并不少見。

  歐美高校經(jīng)驗的啟示

  回過頭來看我國的博士論文審查制度。雖然人們對當下的盲審制度及其帶來的影響多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我國高校的博士論文審查,從程序上看,應該是全世界最嚴格的。我們存在的問題則是過于重視盲審意見、輕視答辯委員會結論、盲審一票否決。

  為解決這些問題,國內(nèi)高校可以借鑒歐美經(jīng)驗,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強化論文委員會的職責。在歐洲,外部評審結果是答辯的重要參考,但論文委員會仍然有最終決定權。這就確保了論文委員會的獨立性和重要性。

  因此,我們也應更加明確和強調(diào)論文委員會的職責,特別是在盲審后,明確論文委員會在最終評審中的角色。應該把盲審結果作為參考,而非決定性因素,從而確保論文委員會能夠綜合考慮論文質(zhì)量和答辯表現(xiàn)以作出公正決定。

  其次,改變盲審一票否決制度。歐美國家更重視多元化評審標準,常采用綜合評審,評審結果由多名專家綜合評分,減少單一評審意見的主導性。我們也可以在現(xiàn)行多元化評審機制的基礎上,設立綜合評分機制,盲審評審意見只作為綜合評價的一部分。還可以引入多名評審專家,通過評分和意見匯總決定論文是否通過,避免一票否決。

  最后,建立完善的申訴程序。我國可以借鑒歐美的申訴機制,建立完善的申訴程序,確保學生在面對否定的評審結果時有公平的申訴渠道。這不僅有助于保護學生的權益,也能提高評審過程公平性和透明度,并增強學術評審的公信力和公正性。

  總體來看,如果我們能夠借鑒歐美審查制度的長處,優(yōu)化自身的博士論文盲審制度,確保評審過程的公正性、透明度和科學性,就可以提高博士論文的整體質(zhì)量和國際認可度。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wǎng)站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
如果作者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lián)系。
掃碼關注學術橋
關注人才和科研